你的位置:主页 > 茶知识 >

何为品鉴级茶?什么样的茶才称得上“品鉴级”

2021-04-23 18:01

  显然,要明白这个问题的真意,就必须先厘清茶品鉴的概念。

  于生活而言,茶有两种,一种是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之茶,一种是“琴棋书画诗酒茶”之茶,前一种意在“养身”,多发生于日常生活中,以“喝”的形式出现;后一种贵在“养心”,多呈现于茶事活动中,以“品”的形式出现。

  养身,是生命存在的表现,养心,是美感诉求的结果。

  茶,之所以有“喝”与“品”的分别,自然跟人的心绪有关。同理,茶事,一旦跟唯美的心绪关联,就一定会孕育出隶属于茶道精神的强烈冲动。这种冲动,往往是建立在理性思维之上的感性觉悟;这种冲动,往往会放大每个愉悦感知的细节,并因此心生柔情,意犹未尽。

  显然,可以安抚这种冲动的莫过于茶之品鉴了,这也正是本文“品鉴级茶”的意义所在了。我们既然凭一颗唯美的心去面对贵在“养心”的茶事活动,品鉴的念想必不可少。

  那么,什么样的茶才称得上“品鉴级”茶?

  对于不懂也不屑于品茶的人而言,既然不存在茶事之品鉴,也就不存在“品鉴级茶”的概念了。但对于那些有过品茶经验的人而言,在品茶过程中,可氤氲起审美情趣的茶就是“品鉴级茶”了。众所周知,决定一款茶品质的因素无非两个:其一是茶本身的内质属性,其二是茶的工艺痕迹。相信读者都同意,所有品鉴级茶首先必须是正确工艺下合法合规生产出来的茶,所以本文不谈茶工艺,只谈什么样的茶叶内质属于“品鉴级茶”的范畴。

  毫无疑问,无论是源自于生命存在的表现,还是冲动于美感诉求的结果,茶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内质属性,是茶被人类认知与接受的最根本原因所在。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明知一款茶因为受污染而可能有害于身心,是绝对没有人肯喝的。不肯喝,就更不肯品了,毕竟,“品茶”是建立在健康“喝茶”之上的美感诉求。

  可惜,判断一款茶是否具备安全、健康之内质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。于是,有人说,为茶建立可追溯标志,从源头开始确保它符合有机标准,是保证一款茶是否具备安全健康之背景的唯一方法。需要说明的是,这里的“有机”定义是人们根据当下科学认知规定的一种行动法则,并以此来规范茶园茶从栽培、采摘到生产包装运输全过程的行为。其可信性建立在每个可追溯环节都真实有效的基础之上。显然,受知识层次与个人质素的局限,这里的绝对真实是不存在的,由此,这里的绝对可信也是不存在的。

  这里,笔者虽不愿质疑于“有机茶”所代表的积极含义,却深刻忧虑于这种方法所具备的现实意义。至少有一点是很清晰的:那就是很少爱茶人肯相信有机茶就是“品鉴级”好茶的。或许,不是茶人的矫情不肯相信,而是品茶的习惯不肯相信。毕竟,对于何为“品鉴级茶”,早在有机茶概念兴起之前,茶人们就有了自己的认知。陆羽《茶经·一之源》有曰:其地,上者生烂石,中者生砾壤,下者生黄土。意思是:茶树生长的土壤,上等的茶树长在风化烂石土壤上,中等的茶树长在砾壤土上,下等的茶树长在黄泥土上。

  用现在的话来说,具备“群体种荒野态“的茶树才是值得品鉴的上等茶。理由如下:

  在现代茶学栽培技术兴起之前,世上只有群体种茶。所谓“群体品种”是指对当地自然条件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,由种子来繁殖的当地比较久远的有性系品种。群体种的主要特征是自然两性杂交,生长出来的茶树都各自有自己专属的个性特点;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现代茶学栽培技术的发展,目前占茶叶生产绝对主导地位的无性系“优良品种”茶树,它是茶学专家们从“群体种”单个基因中提取出来的,采用扦插或压条方式繁育、个体间性状相对一致的茶树品种。

  至于“荒野态”,指茶树的一种挣脱于人类干涉下的自然生长状态。这里强调的“荒野态”有两层含义:其一,荒野态是保证群体种有性特征不退化的生态基础。众所周知,离开荒野态的基础,即便是群体种茶树,它的生殖能力也会因为土壤施肥改造而衰退;其二,荒野态是茶叶内质口感的关键保障。众所周知,离开荒野态的自然保障,再优秀的茶树品质,也会因为过多人为干涉而变得浊而平庸。

  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界,有一点认知是有共识的,那就是,相比于离不开人工培管的无性系茶园茶,未经人工干涉的群体种荒野态茶树的有两点优势:第一,有着更加生态、更加均衡的品质内含;第二,有着更加平和饱满的口感韵味及更加通透幽长的体感表现。而这正是茶“健康而优秀”内质的具体表现。也是品茶审美最根本的物质基础。

  所以,从茶品鉴的角度而言,判断一款茶是否为“群体种荒野茶“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学会品鉴,并在品鉴中,建立起专属个人的愉悦感知经验库。

  英国诗人约瑟夫·鲁说得好: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。

  品鉴级茶亦如此。

  毕竟,只有精美的东西才值得品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