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主页 > 茶知识 >

中国茶艺美学的形成发展

2020-03-21 20:46

群芳满园春意艳,寻幽探胜更适闲。
  又是春回大地、美不胜收的时节,我们再一次来到日本,与爱好中国的朋友们交流,感到非常高兴。去年我讲课的题目是“儒释道与中国茶道精神”,那是棚桥先生的“命题作文”。今年呢,给我的要求非常宽松,随便谈点什么。但是,这种“自由谈”更不好完成。海阔天空,范围太大;信口开河,言不及义。考虑再三,还是谈谈“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”。为什么呢?中国茶艺存在着“思”与“行”的两个层面。“思”需要理念;“行”需要美感。我在《中国茶韵》一书中提出: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,“一是哲理为先”,“二是审美为重”,正好去年谈的是前者,今年就谈谈后者。我想讲五个问题:
  
  第一、中国茶艺美学的形成发展
  追根溯源,穷根究底,是了解事物本原的方法。要理解中国茶艺美学,首先就要从其形成和发展谈起。中国茶艺美学的形成与发展,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。
  中国人发现和利用茶,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。但是,真正形成茶艺,并且具有美学的品格,应该是在品茶之时。虽然这一源头目前还没有完备的史料,不过,起码在晋代就已经初露端倪。晋代杜育的《赋》,陆羽《茶经》是将其作为古代咏茶文学作品录存的,却因其以俳赋形式和典雅、清新、流畅的语言,写出在秋日率同好友结伴入山采茶、制茶和品茗的优美意境,也就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。这篇赋被人们经常引用,不妨再重读一遍:灵山惟岳,奇产所钟,厥生?草,弥谷披岗,承丰壤之滋润,受甘露之霄降。月惟初秋,农功少休,偶结同旅,是采是求。水则岷方之注,挹彼清流。器择陶简,出自东隅。酌之以匏,取式公刘。惟兹初成,沫沉华浮,焕如积雪,晔若春敷。
  〖这篇赋最值得关注的,是“水则岷方之注”后面几句。它的大意是:由岷江清流中汲取清新的活水烹茶,煮开泉水。将钟山灵秀气、承霄降甘露的茗茶粉末,置於产自东方的陶器精品中,加以调制成茶汤。等茶汤调妥后,效法大雅公刘以匏瓜瓢酌酒般,用瓠分茶饷友。茶汤中颗粒较粗的茶末下沉,较细的茶末精华浮在瓢面。匏面光彩如白皑皑的积雪,明亮如春熙阳光。